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社會實踐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鼓勵我校青年學生尋訪革命老區,學習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青年的新長征路,學校組織開展了“尋訪紅色鄉村 傳承紅色基因”2018年社會實踐專項活動,共派出了56支團隊對100個紅色鄉村進行探訪。
7月26日,學校黨委副書記彭權群、學生處處長李育芳、校團委書記尹喜等前往汕尾市海豐縣看望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尋訪紅色鄉村,傳承紅色基因”青春活力派實踐團隊,并與團隊指導老師姚陽和同學們一同前往彭湃故居、紅宮紅場和海豐縣革命烈士暨革命斗爭史紀念館等海豐革命紅色印跡,了解海陸豐紅色革命斗爭史,學習彭湃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
彭權群一行首先參觀了“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的故居,了解了彭湃同志的生平及其領導海陸豐農民運動的光輝歷程,加深了對海陸豐紅色歷史的了解。當年彭湃同志帶著自己堅定的革命信仰脫下西裝皮鞋,換上粗布草鞋,帶領海陸豐農民們進行革命與抗爭,建立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為我國紅色革命做出重大貢獻。
隨后,彭權群一行和同學們走進了紅宮紅場。在參觀紅宮紅場時眾人無一不被這濃厚的紅色革命氛圍所感染,望著屹立在紅場上彭湃同志雙手叉腰、自豪的目視前方的高大塑像,每一個參觀的人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彭湃同志當年作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豁達胸襟、高瞻遠矚和對共產主義事業必勝的決心與信念。紅宮紅場及其保存的革命文物,猶如一篇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篇章,向我們展現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光輝事跡,激勵著我們沿著先烈開創的道路奮勇前進。
接著,彭權群一行參觀了海豐革命烈士暨革命斗爭史紀念館。紀念館記錄了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到解放戰爭時期海豐人民的革命斗爭史。紀念館布局分列六個展覽室,分為海豐歷史革命大事記、五四運動及農民運動時期、農民運動高潮及國共合作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臨時展廳等。
在地方文史愛好者戴校長引領下,彭副書記一行走進了黃羌鎮坑聯村,探訪紅色土地,來到了廣東海洋大學前身廣東水產學校舊校址。抗日戰爭時期,為躲避日軍的攻擊,學校曾經二度遷移至黃羌坑尾頭村鐘氏祠堂(石梁祠),抗日戰爭勝利后才遷回汕尾。硝煙早已散盡,石梁祠歷經風雨,依然屹立。四周的青山在雨后顯得更加生機勃勃!彭權群站在舊校址上,對隨行的坑聯村委鐘主任說:“我們是在烽火連天中結下的情緣,我們要把這一紅色基因傳承下去,以后將組織更多的海大學子到黃羌來體驗生活,接受紅色教育”。
彭權群在參觀的過程中和實踐團隊的師生進行了親切的交流,勉勵他們應當向彭湃同志學習這種敢為人先、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高貴品質,爭當新時代的先鋒。作為青年大學生,更應充分了解革命歷史,學習并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珍惜當下的點點滴滴,主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學會感恩,積極為國家、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彭副書記一行和實踐隊師生合影

參觀海豐革命斗爭史紀念館

參觀彭湃故居

在紅宮紅場
參觀紅宮紀念室

在海大舊校址合影
(新聞主編: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