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由我校深圳研究院組織開展的深圳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在大鵬新區大鵬灣大澳灣海域舉行,活動放流1470萬尾(只)魚、蝦、貝苗到自然海區,同時對近一年救護的、已經康復的3只綠海龜和1只玳瑁進行放流。同時,深圳大鵬漁政大隊、中海油深圳LNG等單位代表、漁民及志愿者共60多人共同見證、參與此次活動。6月14日南方日報在A01版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報道。
據了解,中海油深圳LNG根據與大鵬新區經服局簽訂的《共建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合作框架協議》,此次提供1470萬尾魚蝦貝苗進行增殖放流,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本次活動共投放3厘米以上黑鯛110萬尾;放流3厘米以上的黃鰭鯛110萬尾;投放1厘米以上的斑節對蝦950萬尾;放流菲律賓蛤仔300萬只。據悉,這些魚、蝦、貝苗均為人工繁育。本次放流品種及放流地點的選擇是根據魚蝦的生長特性、洄游規律、生長適應環境及大鵬灣大澳灣的資源狀況而定,放流活動從魚種選購、檢疫、運輸保障、現場投放都進行了精心準備和組織,確保了種苗的數量和質量。深圳市南山公證處對活動進行了全程監督與公證。
現場可以看到,在一只最大的綠海龜和一只玳瑁的殼上固定著一個帶著天線的“小方塊”狀的東西,一問得知,原來是在龜殼上安裝了Argos衛星追蹤器,這樣就可以追蹤到綠海龜放生后游去了哪里,為海龜的保育工作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這也是深圳第一次放流攜帶“衛星追蹤器”的海龜。
據介紹,該衛星追蹤器電池壽命可持續三年,安裝了“衛星追蹤器”后就可以準確掌握海龜在大海中的洄游路線,有利于了解海龜的生活習性以及活動較為聚集的海域、航道,如果幸運的話,還可以知道綠海龜產卵的地方,更加精準地對海龜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



(新聞主編:陳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