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和中國色譜學會主辦的“第二屆國際色譜學術報告會暨第37屆國際高效液相色譜會議(HPLC 2011) 和第18屆全國色譜學術報告會(18th NSEC)于10月8~12日在大連舉行。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名國內外色譜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也薈萃了分析化學學科眾多中科院院士,是全球色譜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會議。
食品科技學院解萬翠博士就“On-Line HPLC-DPPH Method for Monitoring Development of Radical Scavening Peptides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Shrimp (Pandalus borealis) Head Hydrolysate”和“Application of Post-column HPLC-FLD Method in Removing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from Ostrea Rivularis Could by Chitosan”兩項研究成果在會上進行了交流,引發熱烈反響。表明色譜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研究,將成為分析化學不斷發展的新動力。
解萬翠曾于2007年獲得“第一屆國際色譜學術報告會”的優秀Poster獎,并于2008年獲得中國色譜學會的國際會議資助(華南地區高校僅兩人)赴日本京都大學參加了HPLC2008國際會議。
(網絡新聞主管:孫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