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第一屆氣象科技史委員會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許小峰,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孫小淳,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丑紀范,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丁一匯,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云南大學、蘭州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民航空管局氣象中心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高學浩主持會議。會議宣布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氣象科技史委員會成立,討論通過了委員會工作條例,并表決通過氣象科技史委員會第一屆委員名單,選舉高學浩為第一屆氣象科技史委員會理事長,我校海洋與氣象學院副院長徐峰教授當選為第一屆委員會理事。
許小峰指出,開展氣象科技史研究,探索大氣科學發展歷程中關鍵事件、人物,對推動氣象科技創新和高素質人才培養具有獨特意義,氣象科技史是氣象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氣象科技史立足當下,連接過去和未來,不僅為氣象教育和人才隊伍的建設提供幫助,有助于推動交叉學科融合發展,更重要的是為氣象事業發展提供借鑒,對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有啟示作用。與會院士專家就氣象科技史委員會工作進行了深入討論。周秀驥建議,搜集大量真實的資料,去偽存真,從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史料中挖掘出規律。丑紀范建議,氣象科技史要承前啟后、推陳出新,發揚中華民族重視歷史的優良傳統。許健民建議,強化科學精神,通過專業人才將知識一代代傳下去。丁一匯建議,著重研究現代氣象史,正確評價中國氣象科學家的貢獻。
會議指出,氣象科技史研究有助于從不同視角看待大氣科學主流問題與發展中需要攻堅克難的問題,對全面把握大氣科學發展規律、推動氣象科技創新、提高氣象科技工作者綜合素質等具有重要意義。氣象科技史委員會將在未來三至五年形成一批較高水平的氣象科技史研究成果,建立氣象科技史學術交流平臺,推進氣象科技史教育培訓、宣傳與普及。
(新聞主編:陳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