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來,學校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學校黨政的正確領導下,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主動對接國家海洋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實施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三大戰略,工作再上新臺階。
科研總體實力不斷增強
2010年以來,學校承擔包括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共3006項,科研到賬經費達10.84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233項,省部級項目726項;獲得市廳級以上科技獎勵125項,其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6項。“大宗低值蛋白資源生產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調味品共性關鍵技術”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附殼造型珍珠和優質海水珍珠養殖及加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河蚌有核珍珠高效培育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均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南海深海漁業資源開發關鍵技術及應用”分別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中國南海貝類的采集與利用”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海水多環芳烴分析檢測方法”項目獲得國家海洋局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申請專利1971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909項;獲得國家級水產新品種2個,軟件著作權登記權216項,出版專著、編著、教材等著作208部,發表論文9616篇,其中三大索引收錄1395篇,3篇發表在Nature子刊,CSCD/CSSCI收錄2122篇。
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學校目前擁有市廳級以上平臺56個,其中省部級科研平臺33個,新增27個,市廳級科研平臺23個,新增19個。學校作為主要建設單位,與中船重工、中海油等單位聯合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湛江)獲批廣東省第二批啟動建設省實驗室,重點從海洋科學、海洋技術、海洋工程和海洋經濟等方向進行建設布局。實現廣東省發改委工程實驗室建設的突破,獲批廣東省海洋生物制品工程實驗室。成立新型研發機構--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成為我校海洋科技人才培養與成果推廣平臺,有效推動我校高水平大學建設與深圳大鵬新區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提升新區海洋科技水平,促進新區乃至深圳市海洋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成立東盟研究院與南海海洋氣象研究院兩個學校二級科研機構。
省級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取得突破。新增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1個,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5個,至此,三個博士授權學科均建有省級創新團隊;新增青年珠江學者1人;6人入選農業部魚類、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創新驅動發展”、“建設海洋強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等戰略部署,不斷加強政產學研合作,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通過共謀戰略發展規劃、推動涉海產業發展、構建科技興海支撐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養輸送海洋人才等方式,全方位融入與協同,努力成為地方“政府重大決策的智囊團”、“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和“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聚焦湛江填補海洋產業發展短板、提升區域發展比較優勢,為湛江成功獲批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全國首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特色水海產業國家農業科技園提供了有力支撐。主持編制《廣東海洋文化強省建設規劃》《廣東省現代水產種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等一系列重大規劃。
依托學科優勢,構建了從池塘(網箱)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的安全優質水產品全產業鏈關鍵技術體系,為水產品產業鏈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攻克沙錐魚全人工繁育的國際難題。選育的馬氏珠母貝新品種“海選1號”獲批為我省“十二五”五個國家新品種之一,推廣已占超過20%的市場份額。
積極開展南海漁業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基于北斗衛星的南海大規模漁船生產信息實時動態采集系統,構建了北斗漁業信息大數據中心,為農業部提供咨詢報告50余份,1項研究成果被外交部、農業部采納,相關技術及應用帶動新增產值3.2億元,引導南海三省區新增產量54.8萬噸、新增產值43.0億元,利潤9.0億元。
積極開展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加大海洋藥物、海洋生物技術產品的研發力度。突破了殼聚糖生產瓶頸,應用納米技術、共混改性等現代新技術和新方法,開發了阿昔洛韋-殼聚糖納米粒、新型瓊膠、生物農藥等系列產品。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項,成果在多家企業進行了推廣應用,近四年新增產值4.2 億元,多個產品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
創立了空中無人機和海洋衛星遙感、海面船舶調查、海洋潛標、海底原位監測“三維一體”的立體監測體系,并已成功應用,為廣東海洋環境變化監測、海洋生態安全、防災減災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研發了人工生態珊瑚礁修復、紅樹林生態保育與濱海濕地修復以及南方沿海大型海藻生態系統恢復等海洋生態修復綜合技術,助力深圳獲批建設全國首個以珊瑚礁生態養護為主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積極開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研究與推廣,制定了《信宜懷鄉雞品種標準》和《雷瓊黃牛種牛標準》等5項地方標準,懷鄉雞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貴妃雞”入選廣東省畜禽類主導品種,并入選廣東省畜牧獸醫類最受歡迎的10大主導品種,研發的“獅頭鵝高效健康養殖新技術”入選廣東省畜牧獸醫類主推技術。
優質牧草養豬技術成果在廣東、江西、湖南、安徽等地推廣應用,中央電視臺《科技苑》等欄目播出,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依托廣東省熱帶作物高效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熱帶作物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Y兩優3088”入選廣東省水稻類主導品種,“茂海長線辣椒”入選廣東省蔬菜業主導品種,水稻、辣椒新品種的推廣帶來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培育出 “海大1號”“海大3號”菠蘿蜜新品種。
(新聞主編:陳淦添)